所在位置首页 > 品牌文化 > 正文
 

大生集团:中国纺织行业的“常青藤”

 
分享到:

  

大生纱厂早期远眺

  1898年大生纱厂送银回单(部分)
  在南通市唐闸古镇,有一家百年企业——江苏大生集团,它的前身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张謇先生于1895年创办的大生纱厂。自1899年5月23日投产以来,至今已横跨3个世纪,被誉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常青藤”。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在参观的过程中,总书记非常关心当年张謇创办的企业现在发展得怎样了。大生纱厂不仅是南通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投产到现在125年,生产经营从未间断。近日,记者走进大生集团,寻访百年大生的升级焕新之路。
  实业救国,大生纱厂应时而生
  中日甲午战争后,为实现实业救国的伟大理想,张謇勇敢地走上荆棘坎坷的创业之路,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上下游产业的延伸,打造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棉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充分利用大生纱厂的实力及自己的影响力,建城市、办教育、倡公益、做慈善,造福一方,影响及于全国。
  1895年,张謇在唐闸通扬运河畔圈地68亩,筹建两万纱锭规模的纱厂。建厂之路困难重重,张謇“忍辱蒙讥”,历经44个月终于将工厂建成,他取《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为工厂命名为“大生纱厂”。
  1899年5月23日,大生纱厂开车,张謇以国际化视野经营大生纱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厂房,引进世界一流设备,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并以股份制办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体系,设立董事会、股东会,制定厂约章程,注册“魁星”商标,发行股票,创造出中国纺织史上的诸多第一。
  从1899年到1921年,大生纱厂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成为张謇兴办其他实业、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经营南通城市的主要经济来源。
  20世纪初,南通以大生纱厂为主体的民族工业已具备相当规模,集中了较多的产业工人,他们和广大农民、青年学生一起,不断地进行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南通地区的建立打下了社会基础。
  响应号召,顺应社会改革浪潮
  1949年2月2日南通城解放,经历半个多世纪动荡的大生纱厂获得新生,张謇的侄子张敬礼在党的政策感召下,毅然回厂主持厂务,挑起董事兼经理的担子。同年7月,苏北行署派公方代表参加董事会,协助张敬礼组织原料、稳定生产,同时主动为工厂提供贷款,帮助工厂渡过难关。
  在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共事中,张敬礼越发感到党的干部在团结、教育、帮助人民等方面所起的主心骨作用。1951年,张敬礼萌生了走公私合营道路的想法,他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后经华东局同意、苏北行署批准,1952年1月,工厂大门挂上了“公私合营大生第一纺织公司一厂”的厂牌。
  在公私合营后的一年里,大生一厂不仅偿还了旧欠,而且有了资金积累,纱锭由原来的14万枚增至30万枚,布机由原来的1200多台增至3000多台,纱布产量大幅度提高。之后,张敬礼在党和政府的鼓励下,以自己的感受在南通市和华东地区宣传公私合营的优越性,号召广大私营工商者走社会主义道路。为此,他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曾任江苏大生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的张云告诉记者,大生始终注重在工人中提拔各级管理人员,在全国率先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让广大职工的地位得以提高,生老病死得以保障,劳动热情得以激发。“工厂通过组织学习、开办夜校,让全厂近3000名职工甩掉了文盲的帽子。”张云说,“改革开放后,我们还专门建起大楼,为在职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员工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帮助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据悉,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生涌现出傅丰祥、郭锁珍、李桂英等124位劳模,其中,全国劳模6名,省级劳模55名。
  纵横求索,百年大生升级焕新
  改革开放后,大生一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5月,江苏省召开“技术消化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了“引进设备技术消化工作计划”,以此为契机,大生一厂引进先进设备,促进生产经营的快速发展。同时,技术、设备、能源、工艺、质量、安全、环境管理等的改善,促进了大生一厂的产品质量和档次快速提升。
  “1997年后,大生先后实施了一期国债和六期国债技改项目,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了企业的技术装备和水平,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质量和产品档次。”大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介绍,当年“魁星”、现在的“大吉”产品享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也逐渐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利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
  1995年10月,企业在创办百年之际,组建了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百年大生实现了由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的新跨越,大生集团的“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和“纯棉精梳纱线”获得“中国名牌”殊荣,“大吉”纤维素纤维纱线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
  2015年,大生集团取得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投资1.6亿元建成国内首条全流程全国产设备数字化纺纱车间。漆颖斌介绍说:“该车间作为全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的样板在全国推广,2017年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项目。2022年建成的10万锭智慧纺纱工厂,是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十四五’全国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也是全国纺织行业首个运用5G数据传输技术和智能管理云平台的工厂。”目前,大生集团正进一步深化“智改数转网联”的应用,规划建设中国第一个绿色碳中和纺纱工厂,打造全链控碳的“绿色工厂”“清洁能源工厂”。
  百年风雨创业路,一路求索复兴歌。如今的大生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公司20个,职工总数达7000人,资产总额约40亿元,产品远销近5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纺织发展、进出口贸易和文化创意产业板块,成为主业鲜明、产业多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见证历史,档案入选“世界记忆”
  “大生纱厂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活化石’。”南通市档案馆馆长陈海兵介绍,“大生纱厂从19世纪末建厂投产到现在,生产经营从未间断,且厂址未变、生产品类未改,这样的企业放眼国内恐怕很难找到第二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企业从建厂开始,就非常注重保存档案资料,其创办初期的档案还入选了《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些宝贵的资料,对于研究大生的发展历史,研究南通市的工业发展乃至中国近现代纺织工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据介绍,“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共205卷,现保存在南通市档案馆。这批档案形成于1896年至1907年,包含手稿、账册、地图等,是大生纱厂在早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这份档案是记录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管理、运营的可靠文献。”陈海兵说,保存在档案中的大生纱厂账册,记录事无巨细,反映中国传统记账方式的全面与精细。张謇留存的文书集馆阁体、行草、行楷于一体,厂房、股票设计图纸体现出工业美学的风格。“这些档案记录的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探索和奋斗的历程。”
  来源:江苏经济报 记者 金 彩 通讯员 邱松松 朱 慧  
南通市档案馆、江苏大生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