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全纺劳模 > 正文
 

玩转设备创新的纺织男

 
分享到:

  

  

  “阳光帅气”“踏实内秀”,这是魏倍倍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纺织、男人,这两个词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但是在常山纺织,在魏倍倍身上,却是近乎完美的结合。不善言谈的他,说起纺织设备、纺织机械却是滔滔不绝。 “技能立身、岗位建功”,这是魏倍倍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一直践行的一句话。

  从进入公司至今,他从一名农民工一步成长为拥有3项国家专利,累计为企业创效1800多万元,全国纺织行业玩转纺织设备的佼佼者和技能专家。“在常山纺织,我参与、见证了常山恒新的发展壮大,这是新一代常山纺织人的担当,更是新一代产业工人的责任。”虽然有些腼腆,但魏倍倍的信心和决心却始终如一。

  “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

  2004年,从石家庄市纺织技工学校毕业的魏倍倍,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正赶上大量的进口设备安装任务。

  面对着来自意大利、瑞士、日本等国外和林林总总国内、总价值达8000多万元的设备,对于一个刚出技校大门的学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从石家庄市藁城区双庙村走出来的魏倍倍,从来没有忘记过父母的谆谆教诲,也深深懂得其中所要付出的艰辛。“我们没有退缩,更没有胆怯,我和其他7个工友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项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已经是生产技术部副部长的魏倍倍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依然是激情满满。

  自动络筒机、并纱机、倍捻机、蒸纱机……109台设备的各种零部件,许多都是进口设备。面对崭新的设备和满满都是洋文的说明书,魏倍倍只能白天熟悉设备及其零部件,晚上利用各种平台查找相关资料,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在学校学的简单的单词和手语,向唯一能教他们但是不会说中国话的老外请教。靠着细心和韧劲,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摸索后,第一台进口全自动络筒机安装成功,并试车成功。

  初战告捷,魏倍倍充满了挑战自我的动力,白天安装设备、晚上在车间现场值班。经过60天的鏖战,他和工友们一起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公司“当年建厂、当年投产”抹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外界称作“恒新速度”。“那就是一股子拼劲儿,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年轻人嘛,肯定是在奋斗中找到存在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魏倍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建厂初期的奋斗过程。

  成功驯服洋设备后的魏倍倍在攻坚克难中如鱼得水。生产中,他发现进口的全自动络筒机锭杆与国产细纱机光杆锭子纱管使用不配套,造成络筒工序局部压纱或断档现象。而如果进口国外厂家的万能锭杆,每台设备改造成本要11万元。为了解决难题,他经过多次改进,研发出了价格不到进口设备十分之一的国产万能锭杆。“这项技术目前在常山集团推广应用后,每年节约资金达到了340万元以上。”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16.2万个纱锭,388台大型纺织设备,林林总总14种机型,设备总值达2.5亿元……2020年11月,魏倍倍从负责的后纺车间调整到了如今的生产技术部,但在整个后纺车间职工心目中“不折不扣技术上的主心骨”却一直保留至今,“有难题找倍倍”仍然是后纺车间的一句口头禅。

  “一线的问题就要在一线解决”

  如果说建厂的艰苦是一种历练,那魏倍倍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是提升。 “有一股子钻进”“有一股子韧劲”,这是同事对魏倍倍遇到难题时的评价。有一次,公司接下了一个单纱“S”强捻的订单,而公司络筒机的捻结器配置都是“Z”捻。如果更换捻结器,需急购备件,而且会延误交货期。为了攻克难题,魏倍倍夜以继日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攻破了技术难关,而这项技术改造成本费用仅相当于购买厂家配件费用的1/12。

  2019年10月,常山纺织集团所属企业获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而其中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络筒机的捻腔体》项目,主创人员就是魏倍倍,该创新项目主要涉及纺织设备捻接装置,可应用于纺织企业自动络筒的重要机件。此项专利技术已在恒新公司推广,保证了产品质量,节约了材料费,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天天和机器设备在一起,如果哪儿不合适,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这就像人,如果有了头疼脑热,就会有打蔫、发烧的症状。我们就要在第一时间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线的问题就要在一线解决’。”这是魏倍倍给自己定下的规矩,也是他一直践行的原则和信条。

  工作中,魏倍倍发现并纱机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并纱张力不匀现象,造成不合格筒纱,通过观察、分析,他就根据纱路越长、弯道越多、纱线张力越大的原理,发明了并纱机张力补偿装置,这一发明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万能锭杆国产化改造、并纱张力补偿装置、多功能落纱车、多功能捻腔、络筒机大吸嘴辅助吸纱装置、高效清洁工具……参加工作以来,魏倍倍进行了上百次的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各项发明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此外,他还申报了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累计为企业创效近2000万元。

  一次,河南一家拥有8万纱锭的民营纺织企业,因粘胶品种纱线捻结强力达不到客户要求,影响订单交付。他们焦急地通过中国纺织纱线网进行求助。纱线网有关负责人得知情况后,立即与魏倍倍取得了联系。在征得企业领导同意后,魏倍倍仅在该企业蹲点两天,就将纱线的捻结强力由76%提高到84%,超过了客户提出的80%的要求。随即而来的订单让该

  企业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如今,作为公司最年轻的“老”劳模,魏倍倍经常为同行企业解忧除困,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

  “有了创新的青年,才会有创新的城市”

  一花独放,不如百花争艳。为更好地发挥魏倍倍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公司成立了“魏倍倍创新工作室”,魏倍倍担任工作室主持人,这让魏倍倍有了更大的创新创效施展空间。

  创新立足一线,这是魏倍倍每一项发明创新的初衷。为了纺好生产成本低、生产方式独特的麻加丝新产品,魏倍倍带领工作室成员突击试纺,加班加点摸索经验,最终确定新的生产流程,比常规方法减少两道工序,专用设备改造费用仅需2万元,节约98万元。通过优化工艺和操作法等方法提高了络筒效率,停用了10台络筒机,产量照样能完成,全年可节约电费和人工费约300万元;为了节电降成本,通过PDCA的方法,找出了细纱异型管负压电机可以节电,把频率由58HZ调整到40HZ以后,全年可节约用电110万元……10多年的时间里,魏倍倍和同事们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改进,为企业节省和创造产值超过了上千万元的价值。而每一次解决难题他内心都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快乐。

  如今“魏倍倍工作室”每年都围绕公司及车间重点工作和难点制定全年的技术攻关计划。在魏倍倍的影响带动下,工作室骨干成员在各自岗位上攻关产品质量问题、义务加班提高班产。工作室骨干成员程超获得石家庄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自络保全亚军,耿晓东、程超等被评为公司杰出青年,成为各个工种的“领头雁”。“粗略计算,我们工作室每年进行技术攻关、工艺改进150多项,提出合理化建议70多条,在优化生产工艺和操作法、节能降耗压缩成本等方面累计创效800万元。”魏倍倍说。

  “有了创新的青年,才会有创新的城市”,这是魏倍倍常说的一句话。如今,在以魏倍倍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里,聚集了一批创新技能人才。他们的核心成员有9人,平均年龄28岁。魏倍倍说,如果每一名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带一名徒弟,9人带9人,明年18人就能带18人,那么通过传帮带,将来创新这棵大树就能在企业开花结果了。“在石家庄这片热土上,创新驱动成为大势所趋,创新也成为时代精神,这是城市开启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人才融入时代潮流的个人机遇。”创新的蝴蝶效应让魏倍倍的带徒传技、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

  “当好职工群众的代言人”

  “作为石家庄数万名纺织职工中的代表,我就要替他们代言、为他们办事,就要把他们的心里话带到大会上。这既是人大代表一份崇高的政治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担当。”2018年,当选为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魏倍倍,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不当挂名代表,认真倾听、审议工作报告,积极参加讨论,把群众的心声和愿望带到大会上,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身份的变化,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工作之余,魏倍倍经常与各个岗位的职工进行深入交流,对于他们提出的疑问、建议、意见等做好记录。“当选为省人大代表,感到无比自豪,我代表着石家庄市几万名纺织职工,要把他们的声音发出来,更是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经过走访、座谈,除了对老本行——纺织机械设备更加熟悉之外,他对整个纺织行业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他介绍,纺织行业作为出口导向型行业,在外需明显疲软、国内竞争日益加剧的冲击下,国内纺织企业已经开始重新洗牌。对此,他建议借鉴新疆、浙江、陕西、河南等地做法,出台扶持政策,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作为省人大代表,魏倍倍不但对自身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和创新,还立足行业特点对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近几年纺织行业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老员工流失导致经验、技术流失,人员流动性大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企业经济效益。”2019年,经过和广大工友广泛而深入交流,以及和同行的深入沟通后,魏倍倍提出了加强对职工开展“订单式”培训的建议,即根据不同层次职工的实际需求,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开展培训,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他还建议加大职工培训经费投入,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对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筛选,对于有条件、有能力的培训机构进行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力度,在社会层面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营造崇尚技能、崇尚学习的氛围。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魏倍倍作为我省2020年受表彰全国劳模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而且是全省纺织行业中唯一代表,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新时代纺织工人,我一定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当前纺织行业竞争激烈,我会继续深入研究纺纱新技术、新工艺,学习同行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带徒传技,创新创效,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回想在常山纺织的17年,魏倍倍收获满满。“我参与见证了常山恒新的发展壮大,我很自豪。但成绩属于过去,我将以此为新起点,把工作做得更好,带动周围更多的同事融入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中。”魏倍倍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文、图/河北工人报记者高会坡 通讯员安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