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参观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有感

 
分享到:

  

  吴永升                         

  夏末秋初的河南郑州,依然高温炎炎,这时国资委纺织离退休干部局组织我们一批离退休的老同志到河南郑州参观了中国恒天集团所属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即原来的郑州纺织机械厂(以下简称“郑纺机”)。听听看看,大体了解了这个企业曲曲折折的变迁历程,光辉的事业成就,看到了机械工人的辛勤劳动,看到了不少新鲜实物,呼吸到了新鲜空气。时间不长,受益匪浅,颇有感受。

  共和国同龄的行业长子

  那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中央对各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工作安排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周总理问及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的李葆和先生时,李葆和先生说,我是搞工业的,又是河南人,愿意回河南继续兴办工业。周总理欣然同意,并指示河南省人民政府领导人做好具体安排。

  李葆和先生祖籍河南济源,是一位有识之士,曾做过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中国代理,在西南大后方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过一些贡献。全国解放前夕,在香港与有关民主人士成立了民主建国会,是当时的创始人之一。

  在河南,当省领导问及李葆和先生打算时,李葆和先生提出可以在郑州建立机械生产企业,领导当即决定在郑州郊区划给1000亩土地,从人力、财力方面全力支持,就这样用一排排的杨树种植成千亩地的围墙,开始建设机械生产企业。

  当时郑州市郊区的海棠寺是一块荒地和乱杂坟,没有公路和铁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后来又修了一条从郑州市到工厂的一条大路,从海棠寺火车站也修出了一条直通厂内的火车专用线,工厂的建设开始了。建筑技术工人也是从上海和江浙一带找来的,就在这块土地上搭建了一块临时棚,建立了几万平方米,使人看到高兴的高大厂房,可谓国内新建的第一个大型纺织机械厂。

  长子者,家庭中初生长成人且能为家效劳之子。工厂随着国家建设而迅速建设起来的。到1958年,不到10年的时间,在这块土地上建成了近20万平方米的厂房,实现了号称“两个3万”:一个“3万”是从铁路专用线运进来的物资原材料每年1万多吨,一个是运出产成品每年1万多吨,还有一个汽车运输队吞吐量1万多吨;另一个“3万”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有产业工人上万,职工家属上万人,1万多名员工子女可以从哺乳室开始,逐步进入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工大学、半工半读学校里的教育系统。还有一座比较完备的职工医院。

  在当时洛阳的大型机械企业尚未建成之前,称之为河南的大厂。在计划经济时期,郑纺机承担的生产任务也占到全行业的1/10左右,可称之为纺机业内的长子、“老大”。

  招贤纳士 集聚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建设的第一要素,无才不兴。没有人才哪里会有技术,建国初期首先是要聚集人才。决定建立工厂之后,河南省领导大力支持,决定由郑州市市长宋致和同志兼任这个厂的党支部书记,河南省工业厅厅长郭福海同志兼任筹建处主任,从革命圣地延安回来的杨志超同志和李葆和先生分别担任厂长、经理。从地方和部队转业的县委书记、县长、团长作为当时的中层干部。从境内外广泛地招聘人才,有从上海、江苏、陕西等老工业基地来的,有从学校毕业分配来的,有从社会各界人士介绍来的等不同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快地形成了一支科技队伍。可笑的是,淮海战役中,被俘虏的国民党装甲部队中的一位师长叫张毓英的,也被招来作为装配工厂的工程师,后来才被查出。

  在聚集的人才中,有搞土木建筑的,有搞产品设计的,有搞铸冶的,有搞制造工艺的,还有搞特种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各种人才,可以说应有尽有,为企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聚集的工人中,有不少8级技术等级的高级技术工人,还有不少中级技术工人,还有一批经过培训新进厂的,形成了老中青搭配。后来,位于河南开封的农业机械厂,位于郑州市的锭壳制造厂也一起并入郑纺机,逐步形成企业从模型制造、铸造、锻造、机械和钣金加工、产品装配以及工具制造、设备动力维修的完整体系。同时,还建有自己的炼铁车间、炼钢车间和轧钢车间组成钢铁分厂。

  1960年的天灾人祸,工厂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整体工厂一分为三,除主体外,分出一个新建的河南纺织机械厂,炼铁炼钢轧钢的钢铁分厂,整体划归郑州市,成为郑州第二钢铁厂。当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下放回乡职工2000多人。企业整体通过调整实现“瘦身”,集中力量投入了新的战斗,求得新一步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产品定位 企业三改其名 赢得滚雪球式的发展

  工厂建设初期,生产什么产品?当时举棋不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薛谨先生是学机车的,主张生产机车;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程嘉言先生是学泵类机械的,主张生产农业机械。所以这个厂开始曾用过河南省农业机械公司的名称,实际上机车、水泵都没有生产过,后来工厂改名为河南省机械厂。

  那是1950年,江苏苏州的一个大毅铁工厂要破产,河南省人民政府出钱把这个厂除了厂房没法买来以外,把这个厂的所有资产连同员工都收了下来。这个铁工厂是生产棉纺设备的,收购以后,开始生产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摇纱设备。生产出来以后,配备了一个4800锭的纺纱工厂。

  到了1953年,国家纺织工业部的纺织机械工业发展也在调整当中,经与河南省政府商议决定,把河南省机械厂划归国家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制造管理局直接管理,工厂也正式改名为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产品定位是纺织机械。至此,进入了纺织机械行业,凭借自己的政治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承担了纺织机械产品研发和生产重任。

  产品定位之后,根据国家纺织工业建设的发展,这个厂以滚雪球的形势逐步发展壮大。

  为纺织工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产纺织品首先得有手段,在发展生产手段中,纺织机械同时得到逐步发展。

  这个厂的产品是根据国家纺织工业部机械局的统一规划在逐步调整中发展起来的。从生产棉纺全流程设备调整为只生产粗纱机、络筒机,其他产品转由其他工厂生产,后来又改为生产全程清花机、梳棉机,继而生产整经机、浆纱机以及织造附属设备。从1955年开始,又将有关产品转出,集中主要精力生产全程印染与后整理设备,直到1960年。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从单一的棉纤维加工进入纤维生产行业,从此又将印染和后整理设备,除了其他企业生产手段无法生产的产品以外,全部产品转由其他企业生产,集中精力生产除了纺丝机、打包机以外的,从蒸球到桨板,从喂粕机开始,到纤维精炼、开松、烘干的全套人造纤维设备。除了主机以外,还有几十种酸碱废液等附属设备。

  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合成纤维开始发展,这个厂又集中精力生产聚乙烯醇原料与纤维生产设备。从乙炔气鼓风机开始,到醇解之后的挤压、烘干,以及聚乙烯醇的水洗、溶解、纺丝后的醛化、牵伸的成套设备。维尼纶厂地下室的甲醛回收设备,为全国初建的9个维尼纶厂和后来的上海石化、四川维尼纶厂配套了维尼纶成套设备。9个维尼纶厂建成之后,缺少空分设备,又为9个维尼纶厂生产了从鼓风机、分馏塔和氧压机的成套空分设备。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又生产涤纶纤维,这个厂又从事涤纶成套设备生产,从单线年产2000吨的生产线开始,到现在经过6个台阶,生产单线年产6万吨的生产线。

  珍宝岛战役之后,解放军急需轻装保暖服装,从这里开始,又为2348工程,包括上海石化在内的几个腈纶项目生产成套设备。直到引进技术生产干法腈纶设备,为全国5个新疆腈纶厂配备了主要工艺技术装备。

  还有一些其他合成纤维设备。

  在生产纺织机械、化纤机械的同时,这个厂还为行业的技术进步生产过不少机床。诸如:CW6163车床、C650型车床、C512型立式车床、B690型牛头刨床、B2151型龙门刨床、TV3型电动胡芦、2800千瓦发电机、750吨和1500吨水压机等等专用和通用设备,为行业内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为纺织工业服务、纺织机械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的同时,还为社会服务。批量生产过胶印机、轮转机、邮票打孔机,还大批量生产过“中原牌”自行车锁,“钻石牌”自行车飞轮、大60和小60型暖气片。还有为商业系统生产过棉籽脱绒机、和面机、馒头机、饺子机和煤球、蜂窝煤机等等。

  在发展电子工业时,还生产和建设自己的多晶硅、单晶硅和可控硅成套设备的生产车间。

  还有为地方军工配套的生产车间。

  不论行业内外,生产的品种很多,多数又是别人干不了、干不成的硬骨头产品。通过这些,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在发展中也确实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例。

  有产出就有回报。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也得到纺织工业部从物资、技术、资金多方面的支持,使企业及时进行填平补齐,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在调整中前进 在充实中提高

  通过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形成了固定的概念,不易改变。虽说仍叫纺织机械,可现代的纺织机械与过去传统的纺织机械在产品结构、性能、制造精度和技术水平上都已不能相提并论。

  而今,郑纺机仍然以纺织机械中纤维加工机械和纤维生产机械为主,不断地提升技术,既服务市场又引领市场。

  纤维加工机械中的主导产品有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的清梳联合机、整经机、浆纱机和剑杆织机。纤维生产机械在大型化、连续化、智能化的粘胶纤维成套设备、涤纶长短丝成套设备。粘胶短丝生产线通过不断改进创新,单线年产能力达到10万吨,涤纶长丝卷绕头属于高精尖产品,通过不断创新,形成了年产2000多台套的生产能力。涤纶短纤维生产线形成了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之后,单线年产能达到6万吨。

  在进入产业用无纺布生产行业之后,集中力量生产多种纤维复合、多种机台组合、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水刺工艺无纺布生产线和针刺工艺生产线。水刺工艺无纺布生产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际上也有很高信誉。针刺工艺无纺布生产线也有多种用途、多种组合形式,工艺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国内也享有很高声誉。

  前进中的思考

  郑纺机67年的光辉历程可以总结许多方面的经验,走过的路也是曲折的。“往前看”是大方向,“回头看”是对一些做法的思考。

  郑纺机是一个实体型生产企业,与科研、贸易企业不同,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在许多体制、机制方面还要进行思考,还要进行改革。

  生产企业是一只老母鸡,生了蛋养成鸡,再循环。实体生产企业是一个棋盘中的“卒”子,哪里需要就用在哪里。实体生产企业也是一头老黄牛,默默无闻地做奉献。

  成百上千种成熟的产品无条件地转由其他企业生产,成千上万技术骨干支援其他地方和企业了,这是应当的,而本企业的主要产品是什么?如何实现企业的技术升级?还得靠自己。这是企业法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建成初期沿袭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模式。后来学习苏联,实行“一长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形成了一种管理模式。如今实行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国有大型纺织机械企业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如何适应,需要探讨与思考。

  在机械制造企业里,企业的组织结构如何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进行调结构、转方式,实现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实现“四个为主”的组织形式,实行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提高企业的效益。

  如何走自己的路,在实现创新驱动、科技支撑方面闯出一条新路,还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和实践。

                                                       (吴永升,原国家纺织工业部技术装备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