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班组建设 > 正文
 

永远的火车头

 
分享到:

  青岛纺联齐意纺织有限公司郝建秀小组

  

  青岛纺联齐意纺织有限公司“郝建秀小组”现有成员18人,平均年龄36.4岁,其中党员6人,团员3人,高级技工2人,技师1人。小组负责5.5万纱锭厂区10台JWF1520型细纱机、28台JWF1510型细纱机的生产任务,主要生产天丝、木代尔、绢丝、羊绒等多组份差别化纱线产品。

  小组建组六十一年来,始终坚持以“拼搏创新、无私奉献”为魂,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进取,创造了优异的业绩,逐步培育出“模范带头、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不断创新、敬业奉献、永葆一流”的事业精神,培育出以“四长”、“五大员”为管理体制,“四会、四访”、“五二四”为内容的小组管理文化,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火车头作用。

  一、强化技能培训,挖掘创新潜能,创一流工作业绩

  建设纺织强国,人才和职工队伍素质是基础。小组注重培养成员良好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奉献精神,我们自觉提升政治思想文化技术素质,积极投入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能比赛等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业务、掌握新技术,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绝活的新一代纺织职工。

  近年来,公司相继开发了天丝、木代尔、竹纤维等多组份、差别化、高附加值产品,这些新产品生产工艺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品种翻改快。车间每月生产五百多个品种,翻改车近2000台次,平均每台车每三天就要翻改一次。小组把打造“特色纺织、科技纺织、健康纺织”、多贡献作为书写新时期“拼搏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的标向,通过强化技能培训,挖掘创新潜能,在试纺多组份、差别化纱线中打头阵、当尖兵,以一流工作业绩完成了这一重任,使产品质量和效率均大幅度提高,为提高青纺联产品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发挥了火车头作用。2012年,小组协助轮班翻改车300多台次,试纺新品种100多个,人均累计为企业奉献71天。

  随着公司人力资源结构体系的变化,农合工占到了小组成员的50%。我们根据企业的用工变化,带头开展“强素质、练绝活、创一流”岗位操作练兵活动,坚持“班前班后业余练,重点辅导个别练,新老工人结对练,落纱空隙交叉练”的四练兵活动,为车间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生产骨干,操作优一级率始终保持在100%。其中,小组“90后”潘洋洋、杨玉萍进厂半年就提前顶岗,成为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在公司2012年操作比武中,小组两名外来工获得了细纱车工和落纱工种的第一名。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小组成员不仅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强化技术练兵,还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业余时间上大专,进行学习。2012年,小组有三名员工考取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进行系统学习。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小组总结形成了“热爱纺织、无私奉献、开拓进取、优质高效”的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出顶管接头法、落纱刺头生头法、单项接头“两好”“、“三快”、“上下两看”等操作技术,不断完善“郝建秀工作法”。我们围绕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常年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在2012年“一高、两好、三少”、“双接无白点”、“优质打箍”劳动竞赛中,小组全年超产棉纱11吨,减少白花5600公斤,把关各类疵点2万多个,自制工具200多件,缝补纱包100余只。另外,针对三自动落纱机回丝多的问题展开攻关,创造了“落纱关车法”,仅此每月可增加产量105公斤。


  二、强化班组建设,搭建管理平台,坚持可持续发展

  班组管理民主化是郝建秀小组的光荣传统。小组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四长”、“五大员”的民主管理体系,实行了“一制、二管理、三培养”的管理体系,创立了“五二四”工作法,形成了班组管理的系统网络,在小组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化班组建设,搭建管理平台,坚持可持续发展。小组成员的思想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即思想观念——由封闭约束向开放激励转变;工作方向——由埋头苦干向智力拚搏转变;管理方式——由传统经验向民主科学转变;技术水平——由熟练保持向创新应变转变。“四个转变”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很好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新变化,为在新形势下保持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下社会上“金钱、物质、利益”充斥部分年轻人思想意识的情况下,小组仍然坚持每天班后一次质量讲评;每周一次质量达标成绩公布;每月一次质量总结评比,每季一次生产、思想分析的“四个一”制度,即使小组的组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组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小组的传统没有丢,而是在继承中不断发扬。做到了“急、难、新、重”冲在前,车间哪里需要,小组的成员就冲向哪里。2012年,搬到新厂区后,小组主动请缨负责细纱长车操作法的总结任务。在大家和车间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用较短的时间摸索出长车操作法的要领,传授给其他班组。在车间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小组全体成员自觉地服从车间的安排,将人员分成了三部分作战。虽然小组成员的工作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小组的成员走到哪里,小组的精神就带到了那里。在车工紧缺时,车间安排小组的摆管工李桂花学习挡车,大家每天自觉地早来晚走同她一起练兵,共同进步。现在,小组的成员大都一专多能,成为生产上的“多面手”。

  三、强化温暖工程,关爱每位员工,创建和谐小组

  郝建秀小组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技能型职工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员工,夯实班组管理基础,丰富班组管理内容,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素质,建设高效、创新、和谐班组,增强团队竞争力。小组坚持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即思想观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工作方向由埋头苦干向智力拼搏转变;管理方式由传统管理向民主科学转变;技术水平由熟练保持向创新应变转变,不断增强了班组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在管理形式上,坚持以“四长”、“五大员”为核心的班组民主管理体系和“四会”、“四访”工作制度,并总结出“灌输、启发、引导、感化、鼓励”的班组思想工作方针,使思想工作的甘露滋润着每个员工的心田,始终保持了小组团结和谐奋进的局面。

  为了留住外来农合工,小组主动承担新学员的带徒工作,最多的带徒7人。小组骨干不仅从工作上关心他们,与其结成师徒对子,还从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工作不顺利,身体不适时,小组的姐妹帮他们排忧解难、送水送药。在他们生日时,小组成员为他们举办生日宴,送去祝福。进小组不久的徐伟一度思想发生变化,有了不干的念头。带他的师傅发现后及时找他谈心,还带他到老组长牟老师家里,老组长一席话使徐伟深受感动,打消了离开的想法,并把对象介绍到公司工作。外来工王海波的父亲生病住院,小组的姐妹们帮他联系医院、轮流看望,直至康复出院。王海波生日时,小组姐妹们为他唱起了生日歌、端上了长寿面。看着一幅幅真诚的面孔,王海波留下了激动和感激的泪水,要知道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人为他专门过生日。正是这些点滴的事情,让外来工深深的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安心工作,立足于岗位、扎根于纺织。真诚的付出换来了回报,小组成员带的徒弟大多留下来了,逐步成长为生产中的骨干。

  郝建秀小组建组六十一年来,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把火热的青春编织进宏伟的纺织事业,既出优质产品又出优秀人才,年年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先后向企业和各级组织输送干部和管理人才40人,涌现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16人,荣获“全国纺织标杆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模范小组”、“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集体”、“全国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和“全国质量信得过小组”等89个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始终走在全国班组建设的前列,持续保持着全国范围影响力,发挥了火车头的模范带动作用。